智能眼镜狂飙,资本市场率先“开香槟”,博士眼镜5天涨幅250% 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深圳告诉你答案
智能眼镜狂飙,资本市场率先“开香槟”,博士眼镜5天涨幅250% 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深圳告诉你答案,
智能眼镜狂飙,资本市场率先“开香槟”,博士眼镜5天涨幅250%
蓝鲸新闻8月16日讯(记者 徐晓春)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崛起,AI智能眼镜的发展有了更大想象的空间,“百镜大战”已率先在资本市场拉开帷幕。
作为产业公认的AI最具性价比的硬件落地方案,AI智能眼镜持续引发关注,年内国内外多家知名品牌接连推出新品。8月的第三周,智能穿戴、MR概念、云游戏等相关板块持续上涨,博士眼镜、星星科技等多只概念股连续涨停,其中博士眼镜本周五个交易日连续20CM涨停,一周内从15.21元上涨到37.81元,涨幅近250%。
AI智能眼镜概念风起,百镜大战拉开帷幕
智能汽车之外,手机溢出的机会在哪里?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着人与硬件设备的交互性的提高,AI智能眼镜正逐渐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的重要场景。
提到AI智能眼镜,苹果公司推出的AR眼镜Vision Pro是绕不开的话题,据光大证券研报,自2015年苹果发布Apple Watch以来,Vision Pro成为了最新的产品类别,更是苹果CEO库克亲自打造的新计算平台。在Vision Pro推出之后的第一个季度,销量没有突破10万台,随后便出现了快速的回落。究其原因,高昂的售价“劝退”了一众买家。苹果公司有望在明年推出平价版头显继续挖掘市场潜力。
与之不同的是,相对于带显示模块的AR眼镜,AI音频眼镜在视觉显示上做出妥协,转而专注于音频体验与智能化。由于省去复杂的光机显示模块,厂商不用考虑过多的电池设计,以及PCB主板图像输出等,AI音频眼镜能够设计得更为轻薄,减轻对鼻梁和耳朵的压力,从而穿戴舒适度和日常便携性提升。除去显示模块,智能音频眼镜生产成本降低,更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华金证券分析称。
以相对低廉价格的AI智能眼镜过渡到AR智能眼镜无疑是为企业的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中信证券认为,AI智能眼镜作为可穿戴设备,是当前产业公认的AI最具性价比硬件落地方案,潜在空间巨大。2024年正是AI智能眼镜领域关键的拐点时刻。
从数据上来看根据IDC的数据,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经突破1.13亿台,增速已经达到8.8%。在平均售价回落的背景下,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快速增长,从出货量排名来看,苹果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2060万台,市占率为18.2%。小米居于次席,市占率已经达到10.5%,较2023年同期快速增长43.4%。华为、三星可穿戴设备市占率均超9%,华为出货量增速超70%。
AI智能眼镜行业已经汇聚了众多头部玩家,2023年9月,Meta与雷朋第二代联名产品Ray-Ban Meta亮相,近期因产品爆火而处于缺货状态;4月中旬,小米MIJIA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正式开售;同期,Rokid也对外正式发布新一代AR Lite空间计算套装;日前,华为推出华为智能眼镜2方框太阳镜;8月8日,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发布第一代AI音频眼镜产品界环1,拥有AI通知播报、AI畅聊、AI捏人、面对面翻译等功能。
蜂巢科技创始人夏勇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描绘了AI智能眼镜的工作场景:“你说:明天我想听听法国媒体对奥运会的评价,请在明天晚上8点前给我一个总结。听到的AI小人就会告诉工作小人:你明天要产出这个内容。第二天晚上8点,工作小人会把总结交给负责与你对话的小人,然后这个小人会念给你听。”
A股提前欢庆,资金涌入产业链企业
资本提前欢庆,8月14日,AI智能眼镜概念再次在A股市场掀起风潮,资金似乎正由从算力端涌入应用端。当日,消费电子、智能穿戴、MR概念等多个板块涨幅居前,博士眼镜、星星科技、硕贝德等多只AI眼镜概念股持续大涨。8月15日,云游戏、手机游戏等板块接替上涨。
西部证券提到,AI智能眼镜是传统眼镜向AR/MR眼镜迭代的过渡形态,随着端侧AI逐渐普及AR智能眼镜有望成为比肩手机的下一代计算平台。目前供应链大厂针对性发力,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包括光学单元、计算单元、传感单元等。
博士眼镜、龙旗科技及亿道信息成为资金涌入的热门概念股。
早在2023年年报中,博士眼镜即提到智能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23年,博士眼镜持续探索智能眼镜新赛道,扩大眼镜产业链布局。近三个交易日,博士眼镜累计涨幅达到72.56%。8月13日盘后,博士眼镜在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是表示,目前公司已与业内头部智能眼镜品牌雷鸟创新、ROKID、魅族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同时公司与境外智能眼镜制造商暂无合作。8月14日,蓝鲸新闻记者致电博士眼镜,公司回应表示公司一直是做眼镜零售业务,其中有卖智能眼镜。8月14日盘后,博士眼镜在互动易平台再次回复投资者提到,公司暂未涉及智能眼镜研发。
此外,以消费电子ODM代工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龙旗科技也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上涨,累计涨幅约17.28%。今年5月,龙旗科技在互动平台提到,公司已与全球互联网头部客户持续合作两代智能眼镜产品,在AI技术的加持下,二代智能眼镜产品市场销售表现良好,此外公司还与国内AR头部品牌客户合作AR算力单元产品,并积极开拓海外AR产品市场。今年一季度,龙旗科技包括XR类产品的AIoT业务收入约9.15亿元,同比增长134.94%。
亿道信息也曾在年报中提到,公司早在2015年即成立子公司深圳市亿境专注于XR领域,目前已推出了包括VR/MR一体机、游戏一体机、轻便化VR glasses眼镜、工业AR头盔、一体式及分体式AR眼镜、AR主运算单元等多种相关产品。在互动易平台上,亿道信息曾表示,AR眼镜作为XR产品的重要分支,亿境已服务多家知名AR客户,公司今年计划推出的新品AI 眼镜也在稳步研发之中。去年11月,亿道信息表示已经与Rokid合作研发了多款AR空间计算产品。此外,在互动易平台回复中,亿道信息否认了与华为、博士眼镜的合作。在今年6月的回复中,亿道信息曾表示MR行业还在发展初期,目前头显量产大部分机型都是ToB业务,ToC业务公司也在做一些多方面的尝试。
据Wind数据,MR头显指数已经自8月13日连续三天上涨,自8月12日收盘的7819.53点上涨至8月16日收盘的8189.18点,8月14日、15日两个交易日中,该板块成交额均超百亿。但对于当下的市场行情,中信证券研报提到,短期由于AI智能眼镜短期出货量仅百万级别,对应国产供应商业绩弹性较低,所以更偏向主题投资。
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深圳告诉你答案
在深圳,有一批特殊的新型研发机构,挂着政府认定的“红顶”牌匾却没有行政级别;既是研究院又是直面市场的企业,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间体”,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
到底他们“新”在哪里?如何加快深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戳视频,来看记者在深圳的调研。
走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记者发现这里有一面创新墙,墙上展示了这里有160多个研发中心,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最前沿领域。仅去年一年,这里就增加了44个创新中心。把这44个新成员单独列出来,记者发现这些都是当前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突破上最急需的。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仁辰:其实我们都是按照国家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最急迫的,最需要的,我们着重地引进了一些重大的研发团队,同时联合大企业和大平台,一起来推动这些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一头连结早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人才支撑、科技金融支持等孵化服务,另外一头连结产业龙头和央国企,深圳清华研究院开创出一套“联合创新+产业化平台”的模式,目前累计孵化3000多家企业和30多家上市公司。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仁辰:其实就是解决一个研发成果,它像一个小孩儿呱呱坠地之后,到一个能够给国家作出贡献的青年人,解决这个阶段它怎么去快速成长的问题,一个就是提高了它生存的成功率,第二个是加快了它成长的速度。
从“书架”到“货架” 一项技术如何落地?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产业中顺利“变现”,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招。
如何让科技成果与企业不脱节、快速用得上,这中间,新型研发机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邝允是一位研发团队的带头人,经过多年的研发,成功突破了海水制氢关键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可之后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验证技术的应用场景。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副主任 邝允:这个需要反反复复论证,还不确定技术能否落地,当时就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廖梅是一家企业的项目执行人,当时正在寻找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条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
深圳能源集团项目执行人 廖梅:我们要发展国家海洋绿色能源战略,但是有些关键技术一直是空白,所以我们在全球撒网,找了一年半还没找到,所以当时比较着急。
在深圳清华研究院的链接下,两个人在这间办公室联手了。邝允带领团队在研究院成立海洋氢能研发中心,然后深圳能源集团和研究院共同成立联合研究平台和投资基金,同时提供海上应用场景和技术、装备,一个聚集了人才、资金、市场和产业的联合体诞生了。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副主任 邝允:最大的推动我觉得是我们的技术能够跟产业深度融合,比如一个螺丝钉,他们知道螺丝钉该用在哪儿,怎么去用,然后我们有造螺丝钉的技术。
深圳能源集团项目执行人 廖梅:从技术研发出来,到产业化中间有很多环节需要突破,需要研发人员和我们这些懂市场的人员不断地碰撞改进,这个平台把我们这批最懂的人聚集在一起。
在三方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的试错、改进和优化,全球首台单机规模最大的海水制氢装置在深圳能源集团的电厂成功投运。从一纸专利到眼前这个正在投入运营的装置,这个通常要四五年才能落地的过程,如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海洋氢能研发中心副主任 邝允:目前我们海水制氢这个技术,咱们国家是走在世界上前沿的。技术快了就能够抢占先机。
去年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首位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新型研发机构既是科技研发的生力军,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间体”。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6.23万件,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约占全国总量23.05%,持续保持在全国首位。
近年来,在深圳,持续涌现的新型研发机构正通过加速科技创新产业化落地,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新型研发机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半年前还是毛坯房,如今已建成现代感十足的实验室,这是深圳今年从零开始打造的一个全新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医学科学院一路之隔的深圳光明生命科学园里,依托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里已吸引落地50家合成生物初创企业。而在整个光明科学城,“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就可以碰撞火花,“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楼下”孵化器企业聚集,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了一个全链条培育体系。
截至2024年4月底,深圳已有各种新型研发机构近1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市重点实验室39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构建起一个互相补充的科技创新平台。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 张林:现在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有组织的科研:围绕着世界科技前沿,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共性平台建设、企业出题、科研界答题的模式,大幅度降低企业在从零到一创新过程中的成本,解决产业长远发展的后劲问题。
发布于:广东